close

  央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當前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也是呈上升的趨勢。據最新調查,在我國,社區普通人群焦慮、抑鬱發生率較高,17.6%的人覺得平時時常會覺得筋疲力竭,11.2%的人覺得時常情緒低落,18.1%的人覺得容易緊張,還有12.6%的人覺得有較多時間是垂頭喪氣的。
  這麼多的心理問題人群,真正進行心理咨詢的寥寥無幾。調查發現,當社區居民心情不好時,17.8%的人選擇自己消化,只有0.8%的人選擇去醫院找醫生或者是找心理醫生。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心理咨詢呢?醫學人士分析,除了人們心理衛生知識知曉水平低、傳統的“家醜不可外揚”等等因素以外,心理咨詢服務機構不健全、咨詢不規範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國外,人們又是如何尋求心理服務的?我們先來看看澳大利亞。《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告訴我們,在澳大利亞看心理醫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很多澳大利亞人會把它當做是去看頭痛、發燒、感冒一類的疾病那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在澳大利亞心理醫生是分為三個級別的。
  胡方:雖然我們平時把咨詢心理問題方面都叫做看心理醫生,但實際上澳大利亞心理醫生是分成三個級別,首先一類是心理顧問,而第二個級別是心理咨詢師,而最高級別是心理醫生,心理顧問和心理咨詢師是不能夠開處方藥的,只能夠通過一些談話等方式來進行治療,大部分澳大利亞人去看心理方面的問題,看的最多的是心理咨詢師,真正要上升到心理醫生級別,需要開處方藥來進行治療的情況也並不是特別的多見。通常澳大利亞人並不是直接去看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或者是心理醫生,而是和看其他的疾病一樣,首先是把自己最近的狀況告訴自己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會根據狀況開出轉介信,把你轉介給他認為合適的心理醫生或者是心理咨詢師來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澳大利亞實施的是全民醫保制度,雖然看心理醫生並不是百分之百全都由政府來資助,但大部分費用還是由政府來負擔,所以病人的花費並不是很多。有很多人選擇心理醫生竟然是為了逃課翹班。
  胡方:普通的上班族由於生活方面的壓力經常會去心理醫生或者心理咨詢師那邊進行治療,當然澳大利亞也存在著心理醫生的灰色產業,因為有一些學生想要逃課甚至是成年人想要逃班,必須要找出合適的理由,如果是那種頭疼、發燒、感冒癥狀很明顯,要欺騙過醫生難度會非常的大,有一些人為了要逃課或者逃避上班就會裝作自己的心理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壓力、壓抑或者是猶豫,去看心理醫生。由於很多的心理疾病的判斷是處於模棱兩可之間,所以有時候心理醫生不得不為這樣的病患是開具心理診斷報告,這樣的診斷報告書就成為了很多人用來逃課或者是逃班的首選方案。
  再將視線轉向歐洲。德國是心理學發源地,心理學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德國人非常重視青少年的健康,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從幼兒園起,16歲以下的孩子每年都要有一次心理體檢。《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的介紹:
  薛成俊:抑鬱症在德國被稱之為一種國民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大眾疾病之一。由於工作以及生活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德國糟糕的氣候條件,使得德國成為抑鬱症的高發期,有的德國人自己開玩笑說德國適合植物生長,但是不適合人類生活。因為德國的陰雨天氣比較多,一年之中艷陽高照的日子屈指可數,陰雨的天氣當然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心情。
  目前德國是有400萬抑鬱症患者需要接受治療,占據了總人口的5%,而真正得到治療的又不足1/10,如果是算上焦慮抑鬱者,這個數字會更大的龐大。由此可見抑鬱以及焦慮症在德國的情況非常嚴重。不得不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重視,為此抑鬱症已經是納入醫保的範圍,除了抑鬱症專科醫院外,還有各種基金會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幫助,比如說抑鬱救助基金會,羅伯特恩克基金會等等。還有就是一些互助組織通過病友之間的關懷來輔助治療,德國的心理醫生以及診所也比較普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心理咨詢機構,根據性質和具體情況的不同有些費用是有醫保承擔,比如說對抑鬱症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有些則需要自己掏腰包,比如說因工作或者是生活壓力太大而請某些私人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心理疏導。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日本的心理咨詢產業比較發達,在日本的企業里一般設有咨詢室、懇談室、宣泄室或者是茶室等等,大多數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引進了心理服務,包括心理咨詢、心理測試、心理援助這些計劃。
  比如松下公司著名的“出氣室”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松下公司的“出氣室”里,有松下幸之助的仿真橡皮人,供有怨氣的員工擊打以發泄內心的情緒。我們再來聽聽《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的介紹。
  黃學清:根據日本後生勞動省的統計,近年來精神疾患的患者有顯著的增加。2011年在醫院就診的人數是320萬人,另外調查顯示只有30%左右感到精神不適的人會去醫院就診,所以實際患者人數應該更多,包括憂郁症、綜合失調症、老年痴獃症等精神疾患已經成為日本的三大疾患之一。
  面對精神疾患這個最大的健康課題,日本政府醫療機構、民間機構都採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說一些中小學就開始了精神健康教育,增加兒童精神科的義務人員,後生勞動省的官網上專門開闢了精神疾患的相關網頁,詳細介紹了初期癥狀如何就診、家庭工作場所以及周圍的人應該如何幫助精神疾患患者與他們的相處方式,政府對患者的福利政策等等。在日本人們過去常常隱瞞自己是精神疾病的患者,但現在精神疾患已經變得更加可以被理解和接受了,這與政府媒體等努力增強社會對精神疾患的認識有很大的關聯。
  比如日本的電視臺經常播放有關憂郁症相關知識的節目,聘請一些治愈或者是在治療中的名人講述治療的過程和患病的親身體驗等等,企業對於關註員工的精神疾患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一位受訪的企業員工就說,他在被檢查出有輕度憂郁症後,每次去就診部門的人事部負責人都會陪同他前往就醫,一起傾聽醫生的診療方案和建議,在休病假方面公司也是非常寬容。  (原標題:澳大利亞:心理咨詢很平常 “裝壓抑”成翹班首選方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as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